引言 |雙線螺旋戰略
9月9日,比亞迪再度讓所有人吃了一驚。
▲數據來源:乘聯會
據乘聯會公布的數據,比亞迪8月份的批發銷量為173,977輛,同比增長155.9%。其中宋奪得SUV銷冠,秦奪得轎車銷量亞軍。比亞迪8月的銷量已經超過了昔日巨頭一汽-大眾。
在剛結束的成都車展上,比亞迪展臺的人流也是絡繹不絕,人氣甚至超過了對面的寶馬。特別是一個護衛艦07、一個海豹,成了觀眾打卡的網紅車。
很多人疑惑比亞迪為什么突然火了?畢竟在爆火的同時它伴隨著大量的負面新聞:延續不斷的起火、換電池風波、長沙工廠環保風波......
車聚君的經驗是:如果一個品牌在負口碑遍地時仍有銷量的顯著增長,那它一定有幾個方面做得過于出色,以至于超過或掩蓋了它的負面信息。
那么比亞迪做對了哪些事?車聚君的觀察是:五條雙線戰略,一個螺旋上升精神。
一、技術路線:純電+插電
4月初,比亞迪在港交所發布公告,正式停售燃油車,旗下只保留純電和插電兩種新能源車型。
當歐洲和日本的車企,還在爭吵某年某月停售燃油車是不是太激進時,比亞迪已經率先實現了全面電動化。這一舉動不但震驚了海外同行,連國內同行也吃驚不小。政治正確的事都宣布過,但真正落地的沒幾家。
▲數據來源:比亞迪官網
而且有意思的是:比亞迪的新能源戰略不偏科。今年4-8月純電與混動的占比大致維持在50:50左右。這已經和2035技術路線圖吻合了。
這相當于,它不但在新能源的大方向上全球領先,在細節上也提前13年達到了行業的期望;在銷量上不但實現了新能源領導者,也實現了整個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。這是過去中國汽車市場不曾有過的。
以8月為例,比亞迪的純電車型售出82,678輛、插電混動車型售出91,299輛,純電與混動比例為48:52。
也意味著:它的銷量占到了當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的33%,即每賣三輛新能源就有一輛比亞迪;它的純電車型銷量超過了特斯拉上海工廠的交付量76,965輛(含出口);它即使只拿出混動銷量也是新能源第二名的2.5倍。
2003年比亞迪正式組建汽車業務,2006年推出首款純電動轎車F3e,2008年推出首款插電混動車型F3DM,可以說很早就奉行「兩條腿走路」。
當然這一路走得并不順。早期的純電動車續航短、充電難、價格高,用戶口碑并不好?;靹榆囈膊皇軞g迎,因為純電續航不足,虧電油耗又高,如果不是為了一張不限行、無購置稅的綠牌,鮮有人問津。
這個時期的比亞迪,很大程度就是靠著政策和被動粉絲支撐著。
▲圖片來源:比亞迪官網
這種情況直到2020年才有轉機。這一年國內新能源在新勢力的帶動下迅猛發展,比亞迪也被再次激活,它接連發布了刀片電池和DM-i混動技術。前者通過CTP設計提升了磷酸鐵鋰電池包的能量密度,讓電動車在續航與成本之間達成新平衡;后者讓混動車可擺脫充電樁的束縛,不充電也省油。
問題依然有,比如去除模組的刀片電池在安全性上有待商榷、也沒有實現真正的零起火;DM-i系統不時遭遇「EV功能受限」、還因電池包托盤進水召回;但總體來說,比亞迪的這組技術路線切中了市場需求。
DM車型負責顛覆燃油車市場,EV車型則去爭奪電動車市場,「兩手都在抓,兩手都算硬」。
二、細分市場:王朝+海洋
除了在技術上走純電和插電兩種路線外,比亞迪在產品定位上也準備了兩條線,那就是王朝系列、海洋網系列。
▲圖片來源:車聚網
王朝系列主打「直接感知」的舒適和豪華,說白了就是以看得見的性價比為誘餌,吸引一批又一批不那么懂車的消費者購買。
比亞迪漢將新能源中大型轎車做到了20多萬,既能與雅閣、帕薩特們競爭,同時也能上探與凱迪拉克CT5這樣的二線豪華車競爭。秦PLUS DM-i則擠占了不少卡羅拉、軒逸們的市場。
當然了,比亞迪也在努力提升王朝系列的溢價能力。比如新一代的漢DM-i、漢DM-p定價明顯上揚;宋MAX DM-i和宋Pro DM-i則是將老車型拿出來改造了一下,同樣賣高價;這些車型的性價比明顯不如秦PLUS、宋PLUS、唐三款初代DM-i車型,但銷量一樣高走,說明它有品牌溢價了。
品牌溢價的一個標志是:當消費者不知道買什么車時,第一反應是選它。
燃油車時代是大眾,后燃油車時代是日系三大,純電啟蒙時代是特斯拉,新能源普及時代則是比亞迪。這個功勞歸屬于王朝系列。
▲圖片來源:車聚網
海洋網主打「深層感知」的性能與智能,以看不見的軟實力為主。
比亞迪漢剛上市時,車聚君搶先試駕過:靜態體驗誠意十足,成熟度像40多歲的中產大叔;但動態體驗充滿了各種謎之操作,底盤的穩定性不足以應對精力過盛的動力,像一個剛到青春期的13歲少年,驚喜伴隨著驚嚇。
根本原因是漢EV的平臺不是純電的原生架構,加上前驅布局、后三連桿懸掛、奇怪的各項標定,導致它的駕駛體驗比較糟糕,不僅不如特斯拉Model 3,也不如同期的小鵬P7。
一位資深媒體老師這樣評價:“漢EV性能版絕對是我2020年試駕過的上百款新車中最讓我失望的,沒有之一?!?/p>
最新的海洋網車型明顯已經擺脫了老平臺的影響。在全新海豹身上,比亞迪做出了本質性的改進。新車用上了最新的e平臺3.0,在軸距與漢EV保持一致的情況下,車身削短了180mm,明顯在為操控讓步。
海豹還用上了最新的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、后驅、前雙叉臂+后五連桿懸架,整體操控理論上有了質的提升。
如果說王朝對傳統的、保守的、溫和的消費者保持吸引力,那么海洋會對年輕的、激進的、個性的消費者產生共鳴。
兩個系列并行,就像倚天劍和屠龍刀的合壁,有可能讓比亞迪大殺四方,俘獲各個年齡段、各個城市層級、各種價值觀的消費者。
前提是它的宣傳不再浮夸、服務不再拉垮。
三、品牌劃分:比亞迪+騰勢
比亞迪最近又做了一個動作:將沉寂已久的騰勢品牌重新激活,并將自己在騰勢汽車的持股比例增加到了90%。這意味著騰勢品牌徹底「改姓」比亞迪,承擔起進一步上探的重任。
▲圖片來源:微博用戶@趙長江V
在之前MPV的文章中,車聚君已提到騰勢D9開啟預訂后,熱度相當高。根據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的微博描述,僅在上海地區就取得了近2000臺的訂單。當然,訂單不等于銷量,比亞迪能否攻下40萬級別的市場,還有待觀察。
除此之外,比亞迪還規劃了一個定位百萬級的高端品牌,預計今年年底發布,并會同步亮相首款硬派越野車型。
屆時比亞迪將會擁有三大品牌,除了基石品牌比亞迪之外,還有豪華品牌騰勢,以及規劃中的百萬級高端品牌,形成主流、豪華、超豪華的品牌分級。如成真,那將真是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。
那么,比亞迪將初步具備國際汽車集團的雛形。
四、目標市場:國內+國外
說到國際,比亞迪早就開始拓展海外市場。
▲圖片來源:比亞迪官網
2013年,比亞迪就在美國加州建立起了巴士工廠和動力電池工廠,隨后進一步將業務拓展到了電動叉車、電動貨車領域。
今年7月底,比亞迪宣布正式進軍日本乘用車市場,海豚、海豹、元PLUS三款車型亮相日本發布會。
最近傳出消息,比亞迪即將在德國、荷蘭、丹麥、瑞典四國同時開啟三款純電動車型的銷售,最早今年第四季度開啟交付,這次帶去的車型是比亞迪唐、漢、元PLUS(歐洲定名BYD ATTO 3)。
也許比亞迪的野心,是去通用、豐田、大眾的老巢和昔日霸主們正面硬剛?
燃油車時代的主旋律是,外資品牌請進來;當下的新能源時代主旋律是,自主品牌走出去。雙線市場,大有可為,不只對于比亞迪。
五、供應體系:自研+合作
在新勢力們宣揚全棧自研的時候,比亞迪笑了。它早早就開始做供應鏈垂直整合,雖然早期也有濃重的借鑒痕跡,但至少開了一個自力更生的頭。
▲數據來源:SNE Research
到了新能源時代,最重要的零部件自然是電池。
根據SNE Research的數據,1-7月比亞迪的電池裝機量達30.3GWh,僅次于寧德時代、LG新能源??紤]到它205%的增速,今年年底前超過LG榮登榜眼易如反掌。
奇妙的是,比亞迪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既做供應商又做主機廠的企業。
它與豐田合作的首款純電轎車bZ3即將上市,新車會搭載比亞迪提供的刀片電池,并用上比亞迪的部分平臺技術,這幾乎可以認為是比亞迪對豐田進行了技術輸出。
比亞迪與特斯拉的合作雖然撲朔迷離,但「提供電池」基本已經“實錘”,最大的變故無非是合作規模的問題。
最近還傳出消息,大眾將采用比亞迪的DM-i混動系統,雖然這個信息有待證實,但大概率兩者確實有較為深入的接觸。
也就是說,全球市值排名前三的特斯拉、豐田、大眾,都很有可能與比亞迪展開合作,引進它的部分技術。
與此同時,在剛剛公示完成的第360批新車申報信息中,有三款新車型搭載了弗迪電機,分別是東風Friday、海馬7X-E MPV、創維EV6。
博世不敢造車、麥格納不敢造車、華為不敢獨立造車,因為它們擔心失去現有客戶的信任;但比亞迪既做供應商又做競爭對手,兩不耽誤,相輔相成。這會是一個奇特的商業案例,供商學院的MBA們津津樂道。
總之,能把「雙線戰略」玩的這么全面、這么透徹、這么平衡的,確實少見。這與其它車企或全面開花、或聚焦戰略都不相同,算是獨有的比亞迪模式吧。
車聚小結
前一陣兒,比亞迪宣稱2023年將沖擊400萬銷量目標。
擱前幾年,車聚君會帶頭嘲笑它。不過現在有「雙線戰略」的初步成功,還是先保持觀望吧。雙線戰略的核心是左右互持、螺旋上升。比如現階段海豹的競爭力超過了漢,可能等到新一代DM-i系統上車,漢的競爭力又會反超海豹,王朝和海洋網兩大系列相互競爭又互為補充。
從目前的情況看,比亞迪的整體形勢相當不錯。但希望比亞迪能夠端正心態,在市場上大殺四方的同時,不要忘了是一代一代用戶的支持,才讓它走到如今的地位,其中很多用戶無形之中還當了「小白鼠」。不要忘了用戶才是企業立足的根本,像現在漢EV千山翠的電池問題,一定要引起重視,不要讓相信自己的消費者寒心。
前景可期,過錯勿忘,希望比亞迪與其他自主品牌一起,撐起民族汽車工業的一片天。